「蒙娜麗莎的微笑」片名帶出了衛斯理學院表面平和而內含衝突的學校文化及個人價值,故事發生的背景在於1953年女權式微的時代,當時學生多來自家庭優渥背景及嚴謹家教的一流學府--衛斯理學院,雖然表面上學校設置的組織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追求知識、創造自我,但是實質上本校的學生卻深受潛在的傳統所暗示,學生無論在禮儀課程、家事課程..都在等著被教育為一位能協助丈夫的妻子。
來自溫暖加州校風開放的柏克萊大學--凱瑟琳教師,為了”改變”而來到氣候、氣氛截然不同的衛斯理學院,在教學及生活的過程中,發現與組織的種種衝突及格格不入。凱瑟琳在教育的過程中發現學校教育目的與其本身深信的教育價值有很大的迥異後,她仍試圖喚醒學生的自我價值及追求未來的夢想,這是讓我有很深感動之處!
雖然身處現代的我們不再受男尊女卑傳統束縛--女生追求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結婚,但是現今的學生卻仍然無法在教育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價值,這點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妳我所該擔憂的。從事教育一直以來的信念--教育的目的在幫助每位學生發現自己的人生舞台而盡情展現,進而與他人合作!這也是我們鎖上強調的團隊共榮的精神,一位優秀的人得學會在組織中如何與他人合作才是真優秀!現今生涯教育之目的即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悅納自我,學生需先悅納自己才能有自我的存在價值,而不受傳統文化的桎梏;協助學生發現自我價值,能分享愛,這是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所需具備的教育認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